中革中央
标题:
《通货膨胀》摘自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打印本页]
作者:
春雷东辉
时间:
2014-3-15 14:03
标题:
《通货膨胀》摘自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通货就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对现实流通中一切流通手段的总称。它既包括硬币和纸币,也包括支票等信用工具,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后者和纸币一样也在市面上流通。
通货膨胀,乃是指货币流通中出现的这样一种情况:投入流通中的货币(主要是纸币发行量)过多,大大超过流通实际需要的数量,以致引起货币贬值。
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会发生。在金银贵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通过这种调节,可以使流通中的货币量同商品流通对货币的实际需要量相适应,因而不会发生流通中货币过多的现象。但纸币的流通却不是这样。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不能兑换黄金,本身有没有内在价值,不能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因此,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数量,多余的部分继续在流通中流转,就会造成通货膨胀。
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资产阶级国家财政赤字的增加,资产阶级国家为了弥补庞大的财政赤字,不顾商品流通的实际需要,滥发纸币,并以此对劳动人民进行掠夺。他们所以要利用这种办法来弥补财政开支,是因为这种办法比起增加税收、增发公债等办法富于隐蔽性,并且简便易行。当他们用滥发的纸币向定货的厂商支付货款,向农民收购农产品,向政府公职人员、军人等发薪饷时,也就是说,通过各种渠道把大量纸币投入流通时,一般人并不会马上知道这些纸币乃是不代表任何价值的纸片。可是,实际上这些纸币从它们进入流通的一刹那起,就成为多余的了。这些多余的纸币因其不代表社会财富总量的丝毫增加,不代表任何价值,那么狠明显,资产阶级国家通过发行纸币而获得的大量收入,便只能是从社会掠夺而来,即主要依靠削减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的收入得来的。列宁曾深刻指出:“滥发纸币是一种最坏的强迫性公债,它使工人和贫民的生活状况急剧恶化”。 ①列宁:《大难临头,出路何在?》。列宁全集第25卷,第343页。
通货膨胀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它是资产阶级加强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剥削和掠夺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货膨胀首先给工人和劳动农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它使得物价不断上涨,货币购买力不断下跌,由此引起工人实际工资急剧下降,生活日以贫困。而农民等小生产者则因为物价上涨过程中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扩大,不得不以高价购买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低价出卖自己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因而蒙受巨大的损失。
通货膨胀也严重影响一般公职人员和脑力劳动者的生活,因为他们的薪金也不能按物价上涨的程度而相应地增长。但是,通货膨胀却给一小撮大垄断资产阶级带来莫大的利益。他们不仅会通过政府定货以及形形色色的不住和津贴等,把资产阶级国家用滥发纸币掠夺社会而来的大部分收入转入自己的腰包,而且可以利用实际工资下降,或者用贬值了的货币清偿债务以及利用物价飞涨成绩进行囤积居奇等等,获得大量的利润。总之,有通货膨胀而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完全有利于资产阶级而不利于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在旧中国,国民党反动政府为了进行反革命内战和加紧对中国人民的掠夺,恣意滥发货币,结果造成长期恶性通货膨胀。据统计,从抗日战争爆发到国民党反动统治崩溃(1937-1949年)的十二年间,纸币发行量共增加了1,400多亿倍,而同期物价却上涨了85,000多亿倍,达到了古今中外罕见的程度。伪币的购买力一落再落,最后变成废纸。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统计:伪法币100员的购买力,在1937年值2头牛,1938年为1头牛,1939年为1头猪,1941为1袋面粉,1943年为1只鸡,1945年为1条鱼,1946年为2个鸡蛋,1947年为1个煤球,1948年8月所谓伪法币改革时为3粒大米,而到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只值一粒米的千万分之几了。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从这种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中搜刮了巨量的财富,而广大劳动人民则陷于极端痛苦和贫困的境地。
欢迎光临 中革中央 (http://www.zgzy040.eu.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