叨菽 发表于 2015-10-8 22:58:50

鲁迅文章: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1)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2),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3),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4)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5),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6)。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7),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8)的仪节(9),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10)。尼采(11)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12)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13)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14)。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15)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16)(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17)。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18);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19),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20),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21)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22),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六月四日。

注释
(1)本篇最初发表于1934年6月7日《中华日报·动向》,署名霍冲。
(2)“闭关主义”指清政府奉行的闭关自守政策。
(3)指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英,法,俄,日,美,德,意等国家相继签定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4)泛指文学艺术。
(5)指当时国民政府在巴黎举办的中国古典艺术展览。
(6)指当时国民政府在西欧各国举办的中国绘画展览。
(7) “象征主义”1934年5月28日《大晚报》报道:“苏俄艺术界向分写实与象征两派,现写实主义已渐没落,而象征主义则经朝野一致提倡,引成欣欣向荣之概。自彼邦艺术家见中国之书画作品深合象征派后,即忆及中国戏剧亦必采取象征主义。因拟……邀中国戏曲名家梅兰芳等前往奏艺。”鲁迅曾在《花边文学·谁在没落》一文中批评《大晚报》的这种歪曲报道。
(8)社会交往中应当有来有往。
(9)礼节。
(10)大方,气量宽宏。
(11)尼采(FNietzsche,1844—1900)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和“超人”哲学的鼓吹者。这里所述尼采的话,见于他的《札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序言》。
(12)一九三三年六月四日,国民党政府和美国在华盛顿签订五千万美元的“棉麦借款”,购买美国的小麦、面粉和棉花。这里指的可能是这一类事。
(13)指体面。
(14)指实际事例。
(15)适合现时或表现现时;时髦。
(16)同“阴德”,指在人世间所做的而在阴间可以记功的好事。
(17)这里是讽刺作乐富家翁的女婿而炫耀于人的邵洵美等人。(此乃鲁迅先生听信谣言所致,在邵洵美女儿接受采访还原事情真相时有文道:“鲁迅先生所指的‘富家翁的女婿’,当然是指爸爸娶了妈妈—————盛宣怀的孙女盛佩玉。实际上,这样的评语,对爸爸来说是很不公平的。”邵绡红说,“首先,邵氏家族在上海也是一个大家。我的太爷爷(即邵洵美的爷爷)邵友濂官至一品,曾任湖南巡抚、台湾巡抚。爸爸从小被过继给大伯邵颐,而邵颐的夫人李氏是李鸿章视为己出的侄女,当年以中堂大人的千金之名嫁到邵家,从谱系上讲,李鸿章也是爸爸的外祖父。其次,很多人不了解的是,爸爸和妈妈是姑表亲。爸爸的生母是盛宣怀的四女儿,爸爸不仅是盛宣怀的孙女婿,其实更是他的亲外孙。” 邵洵美在所谓历史问题被关押时托狱友贾植芳出狱后载文澄清,贾植芳在文中引用邵洵美原话道:“还有一个事,就是鲁迅先生听信谣言,说我有钱,我的文章都不是我写的,像清朝花钱买官一样‘捐班’,是我雇人写的。我的文章虽然写得不好,但不是叫人代写的,是我自己写的。”)
(18)指懦弱无能、害怕借鉴、拒绝继承的逃避主义者。
(19)指文化中有用的精华部分。
(20)指文化中有益又有害的一类事物。
(21)指文化中有害的槽粕部分。后文的”烟灯“”姨太太“意同。
(22)指一个国家固有文化中的精华。
文章《拿来主义》:
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且介”读作“租界”,因为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憎恨。“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什么叫“拿来主义”呢? 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 这就是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弄明白的问题。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中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中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中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各帝国主义不断输入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明了无产阶级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

爱雪红梅 发表于 2015-10-12 11:59:30

鲁迅,中国反封建,反殖民地文化的主将,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今天要革命,依然要学习鲁迅,发扬鲁迅的战斗精神!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鲁迅文章:拿来主义